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消費社會學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李明璁 
課號
Soc2037 
課程識別碼
305 494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101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8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soc2010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身處現代世界,我們每日每夜消費無數事物,有時自主選擇、有時習焉不察。消費是需求也是慾望、是感官也是象徵、是耗損也是生產、是宰制也是解放、是經濟也是政治、是個人也是集體、是世俗也是神聖、是虛無也是真實…

 

課程目標
本課程除了介紹社會學研究中重要的消費理論流派,將進一步藉由三條軸線——時間(歷史)、空間(跨文化)、人群與各類消費——所構成的立體座標,來拆解各類「消費」之所以能盛行的政經脈絡(political-economic context),並進一步討論這些消費事物與行為如何「文化化」(culturalized),而成為社會集體生活的重要部分。
 
課程要求
1. 每位同學需在每週一下午五點以前(不接受遲交),將讀書引文(quotes)五則、以及對該引文之簡短評論(可以是贊同或質疑或相關聯想),上傳至課程專屬網頁。請注意:引文是從「當週指定閱讀文獻」中直接抄錄之一段原文,而非個人摘要(如為英文必須自行譯為中文,並附上頁碼)。

2. 本課程將於期初進行分組(每組約七至八名同學),每一組在上課前必須自行彙整上述之個人引文作業,討論挑選出你們小組認為當週閱讀文獻中最具有啟發或爭議性的一段話,並對其進行詮釋和舉例討論。老師會在每週二上課的第一節(14:20-15:10),隨機抽點四組,由每一組進行十分鐘的隨堂報告。

3. 個人期末報告(3000-5000字):每位同學需自行選定一種消費「物件」,對其進行歷時性(傳記史)與共時性(跨文化比較)的社會分析(2010/7/2前繳交)。

4. 團體研究報告:上述分組需個別進行一個「本土消費『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報告」,並於期末進行口頭報告、而後撰寫書面報告(一萬字以上,2010/7/2前繳交)。

5.上述作業要求所佔學期總成績比例分別為:20%、20%、30%與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W01: 02/23 → 課程簡介與事務說明

Part 1. 消費研究的理論典範

W02: 03/02 → 從工作倫理到消費美學:當代社會學的小轉向
Bauman, Z. (1998/2002) 工作、消費與新貧,頁7-58。
Campbell, C. (1987) The Romantic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Modern Consumerism, Introduction.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Ch.2.
*Ransome, P. (2005/2008) 工作、消費與文化,第二、四章。

W03: 03/09 → 從商品化與拜物教: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Marx, K. (1867/1990) 資本論,第一卷,第一、二章。
Woodward, I. (2007)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Ch.3, pp.35-56.
*Lukacs, G. (1971)“Reification and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letariat”in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Horkheimer, M. & Adorno, T. (1944/2009) 啟蒙的辯證。

W04: 03/16 → 從象徵符號到意識型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物」
Barthes, R. (1964/2008) 物體語義學,收錄於羅蘭巴特文集:符號學歷險,頁187-198。
Baudrillard, J. (1968/1997) 物體系,頁149-216。
*Barthes, R.(1957/1997)神話學。
*Baudrillard, J. (1981)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Ch.1-3.

W05: 03/23 → 品味作為一種區辨:消費與社會階層
Veblen, T. (1899/2007) 有閒階級論,第一至七章。
Woodward, I. (2007)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Ch.6, pp.113-132.
* Bourdieu, P. (1979) Distinction, Ch.5-7.

W06: 03/30 → 購物作為一種溝通:消費與社會互動
Douglas, M. & Isherwood, B. (1979/1996) The World of Goods, Preface, Introduction, Ch.1, 3, 4.
*Miller, D. (1998) A Theory of Shopping, Ch.1.
*董啟章(2005)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W07: 04/06 → 春之溫書假:本週停課

Part 2. 消費與社會變遷:多軌的現代性

W08: 04/13 → 現代消費之都的誕生:巴黎的改造與「漫遊」
Harvey, D. (2007) 巴黎,現代性之都,頁111-238。
Benjamin, W. (2003)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頁65-191,260-285。
*Benjamin, W. (1935/1998)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收錄於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鹿島茂(1993/2005)巴黎時間旅行。

W09: 04/20 → 東亞消費主義的濫觴:從江戶到東京
Henshall, K.G. (1999/2003) 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第三、四章。
Eisenstadt, S.N. (2006) 反思現代性,第六章。
Clammer, J. (1997) Contemporary Urban Japan, Ch.1, pp.1-25.
*紀田順一郎(2002)日本現代化物語。
*內藤昌(1982/2006)江戶町:(上)大型都市的誕生、(下)大型都市的發展。

W10: 04/27 → 混血的台灣消費文化:從「日據」到「日劇」
Iwabuchi, K. (2002) Recentering Globalization, Ch.4.
李明璁(2010)去�再領域化的西門町:「擬東京」消費地景的想像與建構,文化研究期刊,No.9。
*陳柔縉(2005)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W11: 05/04 → 消費主義「解放」中國:從身體到城市
Davis, D. (2000/2006) 中國都市消費革命,第一章。
鄭紅娥(2006)社會轉型與消費革命:中國城市消費觀念的變遷,第三至五章。
馬傑偉(2006)酒吧工廠:南中國城市文化研究,第一、第九至十四章。
*Lee, O.F (2001)“Shanghai Modern: Reflection s on Urban Culture in China in the 1930s in Gaonkar, D. P. (ed.)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pp. 86-122.

Part 3. 消費中的人與物

W12: 05/11 → 從設計到收藏:消費的生產與再生產
Julier, G. (2008) The Culture of Design. Ch.1-4, pp.1-73.
Pearce, S. (1995) On Collecting, Ch.1, pp. 3-35.
*Pearce, S. (1998) Collecting in Contemporary Practice, Ch.1, pp.1-21.
*Sudjic, D. (2008/2009) 被設計淹沒的世界。

W13: 05/18 → 食物的認同政治:權力的施為與消費
Allison, A. (2000) Permitted and Prohibited Desires, Ch.4, pp.81-103
Cwiertka, K.J. (2006) Modern Japanese Cuisine: Food,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Ch.5-Conclusion, pp.115-180.
*Watson, J.等(2007)飲食全球化:跟著麥當勞深入東亞街頭。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

W14: 05/25 → 服裝的文化經濟:時尚的打造與挪用
Kawamura, Y. (2005) Fashion-ology, Ch.1-2, pp. 1-37.
Entwistle, J. (2005) 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第二至四章。
*Barnard, M.(2002/2004)流行溝通,第五至七章。
*Kuchler, S. & Miller, D. (eds.) (2005) Clothing as Material Culture.
*Corrigan, P. (2008/2010) 衣裝的社會。第三、四章。

W15: 06/01 → 旅遊的消費實作:凝視的建構與協商
Urry, J. (2008) 觀光的凝視,第一、七、八章。
Barthes, R. (1964/2008) 埃菲爾鐵塔。
*Meethan, K. (2001) Tourism in Global Society, Palgrave, Ch.4.
*Lee, M.T. (2004)“Traveling with Japanese TV Dramas: 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Flowing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Youth”in Koichi Iwabuchi (ed.) Feeling‘Asian’Modernities, pp. 129-154.

W16 (06/08)、W17: 06/15、W18: 06/22 → 團體研究成果報告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